。
寻常官员并不会盯着一双鞋子穿,但夏元吉生于贫寒之家,读书求学一路走来都颇为不易,又是家中长男,即便大明官员俸禄加上各种补贴之后颇为可观,但于他而言,现如今的生活还是重新买双鞋子也需要考虑的程度。
而他接下来的话说完,这样的生活可能也要没有了,但尽管如此,青年吸了口气,接着道:“纱户事小,但臣以为,此次也是商户的一次试探,若是购买全新机械的纱户铩羽而归,以后怕是没有商户敢进行设备的升级了,臣斗胆揣测,这应当并非朝廷愿意看到的场景,是以,臣请殿下出手相助。”
他的话出口后,室内一片寂静,伺候的内侍和宫女们都眼观鼻,鼻观心,就连呼吸都静悄悄的,只是不由在心里悄悄感叹这个陌生的小官好生胆大,这话中可是带着不少威胁的意思。
“唔……”片刻后,就在室内的气氛冷得要将夏元吉的心冻住之时,身着暗黄色常服的青年动了动,他将手里头的奏书翻了一页,淡然道:“接着说。”
夏元吉的心力猛然一松,他将方才一直静静憋着的一口气吐出,强自定了定心神,“臣于商道不精,但臣觉得纱坊铺开的速度有些过于讯捷,此前,臣自户部调阅了大明书坊扩展速度做对比,大明的书坊在《三国》一书风靡之后大量开设,书坊的投资比之纱坊更低,但铺展速度不过其六成,所以臣斗胆猜测……”
“你觉得背后有推手?”
“是,臣愚钝。”
木白笑了,他将手中的奏折合起,放到一边,又从桌上捡起一册,递给了内官:“你果然很敏锐,看看这个。”
夏元吉接过,展开一看顿时心惊,这份奏书上清楚写着一份资金流向,其中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但若是将关键词提取出来,终究离不开布商、钱庄、纱坊、仅仅这三方。
资金从布商流出,通过各种手段经过钱庄抵达纱坊。
真是因为有了充足的资金,大明的纱坊主们才会大刀阔斧得进行了产业升级。
这本不是一件坏事,若是一家两家布商资金有盈余,通过钱庄贷于纱坊,也算正常,但这上头的布商名讳密密麻麻,足有三四十家,要说是个别情况着实勉强。
这分明是一场没有见血的厮杀和围剿。
“你的猜测没错。”仿佛从他的表情中判断出了他心中猜测,木白点了点头:“纺织业一直都是江南地区的支柱龙头产业,在此前数年,无论是蚕丝还是棉布,布料的议价权有泰半都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但近些年来,随着海运、广粤一地近水楼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