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年富力强,颇为聪慧果决,便未在拖延,出发来了长安。不知子寿兄代为引荐一个差使?”
张九龄微叹一声,略微提了几句如今长安的局势,道:“恐要令季明兄失望了,我在工部当差,并非举荐的补阙。”
张旭人虽豪迈,却极为聪慧,稍加提点便透,难掩失望,长长喟叹道:“纷扰何时休!”
张九龄宽慰他道:“季明亦莫要丧气,季明一手字,大唐无人不知。季明若是能放缓心,在国子监与官学,寻个差使不过轻易而举之事。”
张旭挠挠头,道:“我不耐教授学生,不喜拘束,不知可能当好先生。”
张九龄认真道:“无论何种差使,皆有拘束。季明若是性情如此,切莫勉强自己。”
天底下哪有不受管束的差使,尤其是出仕做官,太过张扬不羁,定会受到弹劾。
张旭脸上的髭髯都皱成了一团,想到做县丞时的束手束脚,愁眉苦脸道:“子寿兄所言极是,是我张狂了。子寿兄的建议,我再仔细考量,待想好之后再谈。若是我着实无法承受拘束,便彻底断了这份心思。若我一旦应下,定会洗心革面,好生做事当差。”
大唐人好酒,读书人,诗人们尤其如此。张九龄身为尚书,经常会收到前来投递帖子,求举荐之人。
有好些颇有文采,张九龄虽不喜举荐制,看到他们的诗文,打心底叫好,忍不住想要见上一面,结识一二。
谁知,张九龄让千山前去回话,约好了时辰,却不见人来。
后来一问,那人吃醉酒,睡过了头。
张九龄做事讲究条理,细致,对自己要求很是严格。他向来不迟到,更惶提毁约。
但张九龄心怀坦荡,对他人的要求,反倒没对自己的严,迟到片刻,举止随意,他并不会责怪。
只是,等了半天不见人影,张九龄就无法苟同了。
午饭后,张旭回屋去歇息,张九龄也前去午睡。
谭昭昭与张九龄说了安排张旭暂居兴化坊宅邸的打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