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悚然而惊,心中的天平,不知不觉朝着张九龄倾斜,连着驳斥了几个吵得最大声官员举荐的人才,随同前往泰山参禅的名册,打回去让张说重新拟定。
闻上意而知后退,想要弹劾的官员,逐渐偃旗息鼓。
至于长安的市坊问题,反倒是很快就通过了。
关于这一点,朝臣官员几乎没有疑义,皆因长安城的宵禁制度,已经实在是不适合长安城的发展,对士庶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长安城的冬至来临时,响彻了许多年的晨钟暮鼓,终于再次敲响。
与从前不同,由此开始的晨钟暮鼓,变成了长安城的习俗风景,当做提醒百姓早出晚归,报时辰的响声。
长安城像是往年的大年三十一样,灯火彻夜不明,到处一片欢腾。
金吾卫与武侯捕在街头巷尾,分班巡逻,坊正继续管着街巷,提醒百姓洒扫,小贩不许占用道乱摆摊,挡住了通行,保证所负责坊小巷的清洁。
张九龄从头到尾,无论是面对着疾风骤雨,还是惠风和畅,始终淡然处之。
在提出这一切之前,张九龄就先与谭昭昭商议过,考虑到了将会面临的后果。
大不了被贬谪,罢官。
谭昭昭则没张九龄那般悲观,而且支持他早些提出来:“一棵树苗,若是开始生长虫害时,尚可极力挽救一二。待到树根在看不到的地里被虫蚁吞食一空,再要救治时,已晚矣。”
其实,谭昭昭是知晓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励精图治的李三郎,等他开始变得耽于享乐,帝王当得太久,只愿意听取顺耳之言时再提出来,肯定会失败。
这一切,都有前世的前车之鉴。
李三郎做了太久的天子,日子过得实在太顺,已经昏庸到,连张九龄提出安禄山有反心,都以为是危言耸听。
大唐天下富裕,四海归心,安禄山这个滑稽,唯唯诺诺的胡人,凭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