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官署,名翰墨司,设正官常侍一人,余者皆为待召。
这翰墨司并无别用,只专门撰写诗词,谱以艳曲,以娱天子耳目。
如此,倒还不算什么。
只是某年科考,出了一件奇事。
有一名举子在场中替人捉刀,被巡视擒住,原是要治罪的。然那时恰逢明乐帝驾临,听闻此事,便下旨将人押到御前问话。
这人身犯舞弊罪条,到了皇帝座前却是不惧不慌,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明乐帝见他言辞不俗出口成诵,有意试他,指着身侧的御前宫女,令他以此为题,写赋一篇,并以一炷香为限。
这人虽贪财,才情倒是高的,不过片刻功夫,便撰写出一篇文风浓艳的《宫娥赋》来。
这篇文章送到御前,正投所好。明乐帝读过,便大为感慨才子一位,杀之可惜,便将他留了下来,罚他入了翰墨司做了个待召,将功折罪。
此人身犯律法,却不止没被降罪,反倒平白得了个官职。虽说这官名有些不大好听,但普天下的读书人含辛茹苦不就为此么?
如此一来,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满朝便刮起了这股子重文轻武的风气,便也波及民间,乃至于各处书院私塾教起课来,正经的学问做不好也不算要紧,能做出风流诗篇便算本事。毕竟,科考上不去,还能递诗词卷子到翰墨司去不是?
燕朝重文轻武,及至于民间百姓亦推崇文人才子,而不待见武人。
故此,于成钧同罗子陵,虽在边关立下赫赫战功,却也不曾承望回到京城竟能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
罗子陵只怔了片时,旋即回过神来,面色微沉,低声道“王爷,早些回宫复旨为上。”
于成钧自是晓得轻重的,朗声一笑,向围着的人群大声道“诸位盛情,本王心领了。然则本王赶着进宫见圣上,烦请老少爷们让让!”
他嗓门洪亮,又刻意抬高了声量,将众人耳膜震得嗡嗡作响。
围拥着的百姓先是一呆,随即便纷纷鼓掌喝彩道“好!不愧是真英雄、真丈夫!这气势、气魄果然不凡!”嚷嚷着,便将道路让开。
于成钧便打马前行,罗子陵同着一众兵士亦在后面跟随。
京城人烟阜盛,路上行人甚多,不能快马奔驰,好在于成钧也不赶行程,信马由缰的向宫廷缓缓行去。
他离京三年,重入这繁华之地,看着市井之间的热闹,同自己待了三年的边关清苦地可谓天壤之别,饶是本就富贵乡里出身的王爷,心中亦生出了无限感慨。
想到这三年里边关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