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真的自杀还是有什么其它原因,罪魁祸首是病痛还是无人理解的孤独,真实的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周承文这个人,她的经历,她的思考,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她究竟是坦然还是害怕。重要的是你回忆起她坐在树荫下学习的场景时,有没有后悔没有上前搭话。
那么我在这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呢,没有任何位置。我是周承文的姐妹,是葬礼角落里悲伤的友人A,是补全她人生其它部分的碎片化叙事。我的人生轨迹也许需要根据周承文来规划,尽管她已经死了。
她死的那天我就没再去学校,作为家属我应该请假参加葬礼,以及修复那颗按理说会因为亲人去世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心。
没怎么见过面的亲戚抓着我的手,和母亲一样哭得喘不过气来。她们的手那样用力,牢牢攥着我的。为什么那么好的孩子年纪轻轻就走了呢。她们这样说的时候,我觉得还有后半句没有说出口的台词。
为什么身体不好的是周承文而不是她妹妹呢。
我也这样想过,为什么是她不是我呢。
在被这样感叹后我就失去了出现的意义,所有人都忘记了我的存在,因为主角并不是我。所有人都在为周承文流泪,他们遗憾这么好一个人就这样不在了。长辈们说她很有礼貌,老师们说她十分聪慧,朋友们说她善解人意。周承文在黑白的相框里往日一样微微笑着,没有说任何安慰的话。
晚饭吃得有够压抑,自她死后一直是这样。中午买来的盒饭,连扔进微波炉热一下都没有就端上了桌。我可以自己去加热,但看到母亲那张仿佛随着周承文一起死掉的脸,我老实地坐着没有动。凉掉的肉的表面浮着一层腻腻的油,努力了三次也没能把它们送进嘴里。我放下了筷子,抬头一看母亲又哭了。
七天了,我以为她的眼泪早该流尽了。
母亲这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因为周承文高昂的医药费努力工作,她因此和想放弃治疗的父亲离婚,带着周承文到了医疗资源更好的大城市。可那又有什么用,她还是留不住自己女儿。现在什么都没了,连自己的身体也因为过劳的工作透支。
活该。我不合时宜地想到。
她为了带周承文看病,把我一个人留在老家,和只会喝酒的父亲一起。现在周承文死了,我依然没能成为替代品,七天来母亲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她不是在发呆就是在哭,宁愿自言自语也不抬头看一眼。
我想,她看到我的脸,应该就会控制不住地说出那句恶毒的话吧,为什么死的不是你之类的话。
安静的餐桌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