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养鱼,甚至可以搞小型生态宠物乐园。弹性工作制,24小时不出园,灵感爆发就回到工位上写一段代码,没灵感了,吃喝一顿K歌健身,在胶囊睡舱里躺几个小时,再起来又是一条好汉!
所有的经营项目对员工内部有福利优惠,同时也对外开放,吸引周边园区的工作人员和居民来体验,青年男女来来往往,碰撞和社交产生的火花,更容易激发工作的活力。
畅想完毕,庄算又将大家的思路拉回现实:“再说一下难点,在国外搞类似的园区,都是私人土地,也没什么工业或办公等等固定的配比限制。而我们滨江的地目前是工业性质,有诸多的条件卡着脖子。有污染或噪音的各种生产类厂房不能做,赚钱的生物医药批量生产环保指标也难拿到,光靠研发和中试撑不起400亩地,手机和电子通讯那一类也有别人在做了,市场就那么大,国产机培育需要时间。我们不如转换思路,对网络科技、电子商务类的企业敞开大门。增加科研办公的配比,增加配套设施用地的配比。当然这件事情还需要与当地政府协商。老周,往下能做到哪一步就看你的本事了。”
“不是土地变性。工业地也能细分,原本有科研和生活配套的固定比例,这事你再仔细研究一下,看能否争取到更灵活配置的政策条件。说白了科研办公肯定比厂房租金高,生活配套比如一个沿街小商铺或者能对外经营的餐饮,也肯定比纯办公的租金更高,招待所能做成酒店甚至是酒店式公寓。以上是我们的诉求,却不能直白的说,需要用企业总部花园办公的这个概念来包装,营造高大上的命题。这个命题得到认可,接下来其他条件就都好谈了。”
庄算将这个概念又延展了一下,“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是增加商业服务配比引入燃气,为后期招租商户创造条件;还有个方向就是拆散大体量,进行小体量的楼栋拆分。类似帝都总部基地那种,每一栋楼的规模尽量的小,让一些还在发展中的企业有能力进驻。或租或散卖,或定制建设都是要有保障的。”
“散卖的总部办公小楼?”
庄算进一步细化这个意思:“更确切一点说,每个产品单位都是一栋迷你的厂办一体综合楼,前店后厂满足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诉求。园区内当然也可以引入几家头部大企业,作为龙头带动上下游小企业入住。另外最关键的就是搞好配套,吃喝玩乐,住宿招待都要有。400亩地好大一片,一般一个企业很少能吃下去。化整为零,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进步,孵化培育产生的未来预期前景,很容易打动人心吧?”
白有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