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儿以楚国举例的主要原因就是楚国与晋国乃是完全相反的君权制度。
晋国乃是君主分封制,大小权力都落在六卿的手中。
而楚国恰恰相反,国家上下所有权力都集中在楚王的手中,历代如此。(非但如此,楚国其实还是第一个实施所谓“郡县制”的国家,很多领地县邑,都是由君主直接任命到“县公”手上的,而并非世袭的大族)
所以他的意思就是君主的权力,还是要握在君主的手中。
在场的学子听到他这话,自然是大声叫“彩”,连连点头,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晋国经过数百年的君权分封,现如今的晋平公早已没了他先祖那般的雄心壮志,大权旁落,整个晋国俨然被国内的六卿把持,公室微渐衰,不复当年之况。
反观楚国,因为君权始终握在楚王的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走到了与晋国平分中原霸权的地步,孰强孰弱,岂非一目了然?
听到这里,李然也算是彻底明白了今日集会的论点所在。
那就是分封制与君权之间的论辩。
赞成分封制的,以此乃周礼为由,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一层一层的分下去,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天道使然。
赞成君权的,是以权利专断而可使上令下行,朝闻夕达,提高国家的办事效率。并再以而今的周王室为反面教材,天下人只知诸侯国,孰知周天子?
于是在场学子以这两方论点为起点,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的论辩,那争得可谓是面红耳赤,唾沫横飞,谁也不让谁。
但也谁也说服不了谁。
因为无论是分封制还是君权独断,都有具体的事例可举,有理有据,不容反驳,你说我分封制不好,难道你君权独断就好了吗?你说我这样也容易出事,那你分封制就不容易出事吗?
反正争来吵去,整个会场顿时“硝烟弥漫”“人声鼎沸”,李然差点就扭头走了。
他对这事儿实在太没兴趣了。
因为他就是受了这些个时局的纷争而溯源来到的这里,此时再让他去论辩哪一种制度好,哪一种制度不好,这不就是往他伤疤上撒盐?
但就在他准备离开之际,却突然人群中传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