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的前提下,那肯定是尽量早到了。
这个时候过来报名的一般都是首都本地人,外地人要从火车站拉过来呢!这有专人去火车站那边接。不过也不排除一些外地人提前过来,住在首都的亲戚家或者招待所,就为了报名这一天时间宽裕一些,不会不小心错过。
刘慧慧和身边的同学是有分工合作的,有人查看录取通知书,有人进行登记,等到这些进行的差不多了才会让人带去领东西、办理入住什么的。
有人觉得这个时候的大学不收费,还倒给钱,这不全面...只要能考上大学,没什么收费是真的。这个时候的高考与其说是高考,还不如说是公务员考试,只要考上了将来就是公务员。
而给公务员做培训啥的,国家也不会收钱的。
至于说倒给钱,这并非人人都能有的待遇...学校确实有助学金,可这是有要求的。
首先,学生之前不管有没有工作单位,现在的关系都会转进学校,因此粮票得由学校来发了——很多人以为这个时代的大学发粮票,这个观点对,也不对。学校确实发粮票,但现实是城市孩子本身就有粮票,这是必然的,而农村孩子没有粮票,也是因为他们是直接发粮食的。
重点是发钱!
发钱是真事儿,这很容易理解,如果不发钱的话就意味着这些来读书的大学生需要完全脱产读书。要知道这些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很多甚至是二三十岁来考大学的,这个年纪甚至上有老下有小,是一家的支柱!
如果他们脱产读书,家里怎么办?就算家里还有其他人能挣钱,那也太艰难了!
别说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普遍条件较差,真脱产读书那是读不下去的!就是城市孩子也会觉得困难吧。
这笔钱由学校发,先分出一点儿做班费,直接扣在班集体那儿。然后一小部分成为零花钱,大家平常理发、买文具什么的就从这里来。而大部分钱其实被算作伙食费,直接划进了食堂,这笔钱学生也是看不到的。
还有助学金,助学金是很难拿到的,每个学校又有不同。
一般来说最高等的助学金一个年级能拿到的人都只有一两个,真的得是最最困难的那种才行。不过拿到之后就好了,一个月就多了十几块呢!在这个年代可是一笔巨款,一个学徒工的工资也差不多就是这样。
二等、三等的奖学金大概是十来块、几块钱,这也不算少,但依旧只有贫困学生可以领到。
其中出身城市,并且家中平均工资三十块以上的不许领助学金。
另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