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历史的记忆全隐藏在他额头上的皱纹里面。
“解放前,郭家都是穷人,都种着花家的地,又是一个姓,打断断骨头连着筋,能抱成一团,解放后,情形就不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
“解放后,随着花家的败落,郭家日渐兴旺。情形就不一样了。”
“日渐兴旺?怎么个兴旺法?”
“郭家人当上干部了呗。”
郑峰和李云帆同时点点头,段高山是有所指的。
“那郭根生,就是筱兰的爷爷当上了大队书记,几年前,郭有才又当上了花家村的会计和主任,一个人戴两顶帽子。郭有才就是筱兰她大伯,郭书记退下来以后,郭有才上去了,一点空都没有落下,父子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们应该知道,在咱们乡下,只要当上了大队干部,乡亲们就会把他们当成菩萨供起来了。吃香的,喝辣的,不管哪家有事,都要把他们请到家,坐在上座,没有一家敢怠慢的。”
段高山说的是事实。
谭科长也证实了老人的说辞:“不错,我们在办案子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花家村的郭队长和郭书记家是同一支吗?”
“郭长生和郭根生是堂兄弟,他们这两支走的比较近。”
“老人家,人们把他们奉为上宾,能得到什么好处呢?”郑峰的意思,大队干部的手中能有多大的权利呢?
“好处多了去了,这花家村紧靠街上,有豆腐坊,有油坊,有粮食加工厂,你们知道花家村的油坊是谁负责吗?”
“这——我们知道,是徐长水负责。”
“这就对了,自从徐长水负责这油坊,到现在,一直没有换过人,那徐长水隔三差四就要孝敬郭家。”老人所指的“郭家”应该是郭根生家。
“这花家村和花园大队,解放后就成了郭家的天下。”
徐长水在油坊呆了这么长的时间,郭长生队长一干就是很多年,可能都和段高山所谓的“郭家的天下”有关吧!
“娃儿当兵,想到学校当一个代课老师,还有这几年的考大学,大队没有人说话,连门都摸不着,大队这一关要过去吧!”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郑峰还是知道一些的,文革大革命开始以后,考大学全靠基层组织推荐,当时有一个宣传标语是这样说的:“贫下中农推荐我上大学。”
“他们还够着上面,娃儿要想在公社谋一个差事,也得找他们。当然,这些机会很少,所以人们才上杆子巴结郭家,这不就有了亲疏远近,有了亲疏远近,这矛盾不就产生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