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的是后勤。
众所周知,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打的最后一场局部战争,整个大规模作战历时二十八天,参战部队兵员规模达超过了六十万人,是唯一一次多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战争。也是最接近现代化的一场战争。
这样的作战,物资的消耗是巨大的。
陈铁军前世看过有关这场战争的各类统计数据,事实上这场战争在往后数十年的时间里是被反复研究分析的。总的来说,二十八天的作战,消耗的弹药达到了两万四千吨。
这是什么概念?
等于抗美援朝作战半年的弹药消耗量。
有一个共识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我军有史以来打的最富裕的一仗。炮兵部队的官兵感受最深刻,尤其是一些老干部,他们发现弹药不是越打越少,而是越打越多。为了支撑这场战争,我军后勤系统做了充分的准备,各相应的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战前在广西云南两个方向分别按照五个基数八个基数进行了配备,作战中又给关系方向补充了五个基数,给云南方向补充了一个基数。而二十八天战事中,弹药的实际消耗量仅为供应数的六分之一。不但如此,弹药的质量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根据军史记载,军械保障工作搞得很扎实的121师炮兵团在作战中发射了一万五千发炮弹,只有一发出问题。
总的来说,这是一场杀鸡用牛刀的战争,具体到后勤保障这个方面,这是一次典型的饱和式保障供应。当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出现了一个师的部队因为地形地貌和运输线的布置不妥当在整整一个星期里得不到后勤保障。比如伤员的战地救护重伤员后送这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军在战役战略后方部署了七十三个野战医疗所五十一个后方医院四十九个手术队医疗队,构建了从战区到战役战略后方,由连抢救组营团师救护所,一二线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的梯次配置的医疗后送体系。
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在战地救护以及伤员后送这两个环节做的不够好,许多能够救回来的没救回来,而一些及时后送有可能救回来的死在了路上。
现在已经是1985年,距离大规模战事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大规模战事转入轮战的速度很快,链接很紧凑,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和构建,轮战部队是得到了比之前更好的保障的。至少前沿阵地能够每天有清水洗脸刷牙!
可是在陈铁军看来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驻守在猫耳洞里的战士们,有效的保障是绝对能够减轻环境对他们身体的伤害的。
后世的人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