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胡洋、苏倘、符旷三人的罪名已经定下来了,首恶三人剥皮萱草,满门抄斩,旁系一律送去服役,为即将到来的战乱增添几分微薄助益。
朱棣刚从福王处敲了近百万两银子,转头又抄了三个大户,腰包立即就充盈起来了,而他率军打仗多年,深知钱这玩意儿单纯放着是不能生钱的,立即便海量的撒了出去,张贴布告征军。
南京固然有常备军队在,然而派系林立,他一时之间难以接手,其余各处地方部队也不在少数,只是这都是王朝末年了,朱棣不会天真的觉得自己一举起大旗各地立即响应听从。
福王这样的宗室都心怀鬼胎、图谋不轨,更何况是别姓之人?
好在他要的也不是各地军队将领如臂指使,只消他们顺从南京朝廷,听从天子诏令,哪怕阳奉阴违也没关系——给他一点时间,只要“阳奉”就足够了。
朝廷近年来税赋征收不畅,军饷发放更不及时,南京虽是应天府,情况稍好一些,但军备上也难免隐隐有废弛之态。
朱棣背靠刚鼓起来的钱包,下达征兵令的同时,也明确了军饷的发用制度——有违必斩,贪污必斩,冒功必斩!
经历了小冰河期的末世王朝,活不下去的人太多了,有心趁乱博个出身、封妻荫子的也太多了,这三道条令公布出去,从军者如过江之鲫。
朱棣亲自制定了选拔标准,又令心腹和南京官员一并主持兵饷和各项军备的筹备与发放,期间铁腕处死了几名参与贪污军备的官吏,顺带着抄家填补了一下自己腰包,由是南京各处敬畏,再无人敢往此处伸手。
胡洋、符旷、苏倘三人罪在不赦,朱棣御笔朱批赏了扒皮揎草,事毕之后南京六部尚书便空置了三个出来,不乏有官吏上疏请求再填补三人上去,然而奏疏递上之后,皇帝却始终留中不发,一心扑在整顿军备上。
官吏们便明白了皇帝心中所想——皇帝年轻,又初到南京,无甚根基,是打算观量几个可用之人,收为心腹,再赐尚书衔。
现下北方反军虽然来势汹汹,又有鞑子作乱,然而大明国祚二百余年,南京众官吏倒不觉得大明有衰亡之像,再见新帝少年英豪、天纵英明,谁不想奋勇直前,博一个荣华富贵?
新帝今年不及弱冠,若当真成了他的肱股之臣,大明不亡,家族起码还可以富贵三代!
萝卜吊在眼前,以胡洋三人为首的害群之马又被除掉,勤勤恳恳一心为国的想着再加把劲儿让皇爷看在心里、谋个前程,此前与胡洋三人有些首尾的想着赶紧弃暗投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