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他很早就爱好文学,立志当一位作家。1985年他在《沧浪》创刊号发表了散文《生日怀想》,记叙了他28岁生日那天,他作为小有成就者,面对妻子郭宇波和女儿为他备办的生日宴,他不是自满自足,而更多的是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他的父亲是沅水上的一名纤夫,他的母亲专为父亲拉动的风篷船掌舵。其苦其累,可想而知。他在文中吟道:“细细一根纤绳,不正是一根生命的琴弦,弹奏出这片古老土地上多少代人的甘甜与辛酸,弯弯一条纤道,不正是一条生活的坎途,嵌印下这个优秀民族多少辈人顽强跋涉的足迹。”可见他才华横溢,思想深邃。这一时间,他在《湖南日报》《湖南妇女报》《湖南工人报》《索溪》等报刊发表了一批优秀的小说、散文和诗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把妻子郭宇波和两个美丽的女儿都引上了文学之路,郭宇波已成为作品丰厚,获得冰心文学奖、丁玲文学奖,县内外有凝聚力,省内外小有影响的国家二级作家。后来他虽然弄潮商海,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我是一名穷文人,我俩因文而结缘,他无论驰骋天南海北,与我保持几十年兄弟关系不变,就是因了他对文学的追求没有变,他与汉寿大批作家诗人的朋友关系不变,也正是他对文学的追求没有变。2016年10月4日,他曾信心满满地对我说:他要把这几十年商海沉浮的生活写成一部长篇小说,他正在边阅读名著,边整理素材,重点章节已成竹在胸。并坚定地表示两年后向我交稿。斯人已去,言犹在耳。痛哉!惜哉!一部独具特色的优秀长篇小说也随着他西去。不可谓不是汉寿文坛的一个重大损失!
纵观陈然之的一生,他是一个热情厚道、行侠仗义之人。1984年8月,汉寿县文联、汉寿县委宣传部在蒋家嘴水闸招待所举办首届沧浪笔会,与会18位作者,即后来被称为的沧浪十八松。他是十八松之一。笔会前十天,招待所为我们提供的生活还算不错,但到了中间,生活渐渐下滑。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不吃得嘴巴流油,写不出好作品。他看着餐桌上的清汤寡水,背着操办笔会的我跑回棉纺厂,向厂党委书记杨浩秋汇报了真实情况。杨浩秋书记立即给他派出一台车,把十八位作者拉到了棉纺厂招待所的红色小楼住下来,每餐给我们改善生活,一个个吃的嘴巴流油,创作出了五十万字的优秀作品,在《沧浪》创刊号全部推出,其中大批作品被省市报刊转载。此后举办的第二、第三、第四届沧浪笔会均得到他不同形式的帮助和倾情支持。今天回想,对陈然之有道不尽的感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自己手中只有一元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