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铁流在西线》,其中的特写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长篇小说《国防在后方》也是写的剿匪题材。后来,他又到湘中世界闻名的锑都锡矿山体验生活。1956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大校军衔。1958年他回到家乡湖南,任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他一到湖南,就去南县三仙湖乡深入生活,兼任副乡长,住在自己花钱修建的房子里,和这里的干群同呼吸,共命运,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省委和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这些资历,他在长达几小时的文学报告会上只字不提,他只表示:为了更好地熟悉红菱湖人和洞庭水乡生活,写好电影剧本,他要把生活基点从三仙湖转到红菱湖。他只强调:要当作家,就要多读、多写、多深入生活。
他说:“读书,要像牛吃草一样,大口吃,细细嚼,才能吸收到营养,品尝出味道。”他说:“等你写上一、两吨纸,就有了创作经验。”他说:“作家好比一盘火石,只有到生活里去碰撞,才碰得出火花来。”“要想婆娘到,脚板要走起泡,写文章怕走动,最好趁早改行。”
他的宝贵经验,真诚告诫,像一团团火种,燃烧在汉寿每一个作者的心头,由于他的影响,汉寿的作者一批批成长起来。
蒋老这次访问汉寿,还做了一件重要的工作: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县文联,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这样,汉寿县文联诞生了。全县广大的专业和业余文学艺术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省内外纷纷来汉寿采访的作家、艺术家有了一根联系的纽带。
如今,汉寿县文联发展了,作家队伍壮大了,而尊敬的蒋老却离开人世十四年了。不!作家的生命长存。因为他的人品和作品永远不会离开人间,永远不会离开汉寿的土地。汉寿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人民自己的作家;汉寿的作者将永远以这位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像宝剑一样锋利的作家协会主席为楷模,热爱人民,拥抱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奉献给敬爱的党和伟大的人民。
1987年秋于汉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