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详细!”聂教授感叹:“你要是来上课,一定是最好的学生。”
说到这儿,聂天勤就卡顿了。
聂广义为什么没在同济上过他的一节课,原因他们心里都清楚。
“那必须啊!”聂广义适时化解了这种无声的尴尬:“我还不得给你的那些学生们留点空间吗?我就算去上了你的课拿第一,人家也会觉得是黑幕,你说是不是啊,聂教授。”
“这倒也是。”聂天勤释然道:“那爸爸接着和你讲!”
“浮桥的这个想法,是非常前卫,也充满智慧的,在宋真宗那个时期,也确实是比较实用的。”
“但这种实用并没有坚持多久。”
“随着北宋经济的发展,这种浮桥的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优先让人通行,漕船就要排队,当然在这种水路被浮桥封死的情况下,小船也需要排队。”
“如果优先让船通行,那又相当于根本就没有桥。”
“浮桥很快就不能给人们提供出行便利了。”
“于是就有了建一座人在上面走,船在下面过的大拱桥的需求。”
“当时所有的人力物力都是向汴京倾斜的。”
“汴梁城的能工巧匠造出什么样的桥,都不算稀奇。”
“《东京梦华录》里面说,汴河【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
“汴河上一共有十三座桥,唯有虹桥蔚为壮观。”
“你仔细看的话,在《清明上河图》里面,就能发现四座桥的。”
“除了虹桥其他都不是那么大型的桥梁。”
“由此可见,实用仍然是那个时代造桥的主旋律。”
“《清明上河图》里面的虹桥,可以说是当时集全国能工巧匠之力制造的。”
“那么万安桥呢?”
“首先它建在深山老林里面,不需要通行漕船,没有做大拱的实际意义。”
“其次,它跨度一点都不比虹桥短。”
“汴京城是什么样的地位?长桥村是什么样的地理位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