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是有食物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味道。
比如社会状况,环境,相对物价而言的收入水平,家庭收入和结构等等社会性因素。
一来是相对大多数人的收入来说,这里的食物价格不低,分量较少。对于我这样的大胃王来说,一般不会饱。本地人的解决方案是米饭混合肉菜,再加一杯冷饮。
讲真,如果经常见到他们这样凑合了一餐,自己丰足的食物就会觉得特别美味。分量多买一点就会觉得多一分幸福。
很多时候我回想起在国内的每日的饱食终日,就会加倍觉得眼前这食物珍贵。饥肠辘辘之下味觉就会特别敏感,消化系统也特别发达。
除了在快餐店,偶尔看到有人啃了几口就扔掉的鸡腿以外,真的没有发现多少浪费食物的想象。
再者就是饭前祈祷了。多数菲国人有这一习惯。
一般的赶时间,就是说一句“thankgod”,然后胸前画个十字就开动了。稍微认真点的,要闭目,双手交叉,支着坐在桌边,默默不出声的祈祷一阵。
而正统的天主教家庭里,大家要围坐餐桌,每个人手手握着相连,不能触碰食物。一人主持,说主祷词,家庭成员轮流祷告,仪式完毕才能一起开动。
周末或者重要节日,纪念日还会邀请教区的神职人员来家里晚餐,那饭前祈祷就更为复杂了。
每次看到或繁或简的祈祷,我都会想,一定是这仪式让食物更加美味了。
按照宗教的描述,神创造万物供人类管理驭使,其中部分可以作为食物。延伸而来,这饭前祈祷的仪式既是对神的感恩,也是对食物本身的感激珍惜。
抛开宗教的因素不说,我觉得这样的仪式真的好有意义。至少我想如此加持之后,人真心诚意地和食物有了沟通和交流,食物肯定会更加直达心意的美味。
此外,如果一些大国的学校、机构食堂也有它,估计那些触目惊心的食物浪费会减少很多吧?至于我个人,因为从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长大,又不小心出生在拮据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条件养成浪费食物的坏习惯。这里的种种,恰恰让我回想起那些记忆惨淡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一般来说,在菲国,他们不会受到歧视。也不应如此。对于女孩子来说,他们通常都是好朋友,又幽默有趣,善解人意。还没有性方面的要求。只是聊天,轻轻松松逗人发笑。”
joy这番话听得我目瞪口呆,又有些无法接受的惊讶。原来这里和t国也是差不了多少了。
“你怎么看同性婚姻?”她居然突兀地问我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