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又想起一事,问杨樵道,“你之前写稿的那个公众号怎么了?我还发动了好些同学关注呢,都两个月没更新过了。”
杨樵说:“我不给他们写稿后,就没关注过了。”
他给那个公众号写稿,做到第一主笔,前后一共有一年多的时间,从只拿稿费,到稿费加变现分成,那公号也逐渐经营了起来,保持着高频率的更新,推出了数篇阅读量10W+的文章,关注粉丝量也一度飙升到了十几万。按照当时行业内默认,已经是新闻社科类的头部KOL。
随着势头越来越好,平台服务提供商不断来与团队小boss单独对接,小boss即是汪执的那位同学。有平台出于利益考量的煽风点火,也还有数据增涨而带来的膨胀,让他生出了想从孵化公司脱离出来、自己单干的意图,于是他去和公司大boss谈了,没谈拢,还聊崩了。
结果是账号被公司收回,大家不得不停下一切工作,小boss也无法再在公司继续待下去,要另谋出路。他问团队成员要不要跟他一起创业,从头开始,一部分人选择了留下,另一部分人离开。
杨樵就是离开的后者之一。
他从始至终没有是在跟别人一起“创业”的认识,做主笔写稿,也不过是在做兼职。可见这个团队,并没有形成实际上的凝聚力,还是一盘散沙。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和锻炼,杨樵也有了自己对行业的判断,他完全不看好小boss的规划和发展。在还没有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对团队和自我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为了眼前一时利益,要和提供了账号搭建、引流、数据分析等等更重要工作的公司做切割……即便是要创业,杨樵也不认为对方是能够长久共事的可靠伙伴。
“那你还考研吗?”邹冀又问道,“你学习这么好,不考可惜了。”
杨樵说:“不考了吧,我不想做学术,在学校也待够了。”
邹冀随口道:“万一在大厂干到三十五岁,被优化了怎么办啊?”
“那正好回云州啊。”薄韧突然插话道
杨樵看向他。
他也看着杨樵,说:“云州生活成本又不高,回去没有压力。”
杨樵没有说话。
邹冀道:“云州有什么值得回去的?能在北上,谁还回云州,有病啊。”
薄韧就也不说话了。
杨樵又对邹冀道:“毕业也还不一定能进大厂,我先实习看看,后面的事,我也都还没想好。”
旁边隔了十几米外,来了几个年轻女孩,穿着很清凉,也都很漂亮,女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