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婶子也没推辞,东西不多,她也不贪财,但她看重白家这份亲近,老爷子也对这份尊敬很受用。
一晃的功夫,又是五六日过去了。
赵斌的炕柜里多了一摞新被褥,椅子上也放了坐垫儿。
他更是穿上了新鞋子和新衣衫,但也进城更勤了。
村里村外的庄稼越来越泛黄,眼见秋收就到了。
有心急的人家,已经开始动镰刀了。
白家就两亩地瓜,收了不过几十筐子。
挑两个空闲的白日,就顺利收回家,送进了地窖。
为此,团子还闹着吃了两顿拔丝地瓜。
王婶子和荣婶子早晚过来,也是匆匆,显见家里更忙碌。
荣婶子是个精明的,扯了白芊芊说了就闲话儿,白芊芊终于想起她忽略什么了。
她们自家只有两亩地瓜,但老宅却是还有二十亩良田呢。
无论是种了苞谷的旱田,还是种了稻子的水田,可都需要人做苦力呢。
而往年,这苦力就是他们一家四口。
对,就是四口,团子都是要跟着往田里送茶水的。
至于老太太一直嚷着身体不好,白老头儿是老太爷,被老太太扯着不让下地。
白老儿找不到影子,而吴桂儿的娘家母亲每年这个时候也要“生病”,她要带了翠萍回去伺候…
总之,人人都有不下地的理由,只有老大一家没有。
就是白老大白日里去上灶,晚上回来都要熬夜下地掰包谷。
往往秋收结束,一家四口瘦的走路都能被风刮走。
今年,虽然分了家,但老宅绝对不会忘了算计他们。
于是,第二日一早,包子蒸糕出了锅儿,白家四口就都上了赵斌的马车。
白老大原本还想在家看院子,但白芊芊的借口寻的天衣无缝儿。
“爹,眼见秋收之后,天气就冷了。
铁蛋儿他们几个再背着筐子去卖包子,到城里就凉了。
我琢磨着,您去寻木匠问问,打制一个小推车。
那种车斗深一些的,能放个炭炉,推着进城路上,一边走一边蒸包子。
到了城里正好蒸熟,热气腾腾出锅儿,怕是谁见了都要卖几个热热肚子。”
白老大果然连连点头,“对啊,是这么回事儿。
我知道城里有个好木匠,去年我的推车就是他打的,等我寻他琢磨一下。”
“爹,咱家也不差那么几十文钱,你记得上门买点儿酒肉。
请人家吃点儿好的,人家也尽心,是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