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月枝教她的。头一回测,两个人就近选了巷口角落,自测盒搁在人家柔软的天蓝se漆窗台上。宋徴仪忍着鼻腔的酸痒,用棉签在里面旋转了好几圈。取出来的时候,总算能痛痛快快打个喷嚏——当然她侧过身去,没有祸害到任何人,没有失了t面。宋徴仪咯咯咯对着yx结果笑,笑两人在街头如此狼狈,笑浪费测试板,笑yx结果。但是后两次踌躇之后测的yx她却没有笑了。不是肺炎,是什么呢?转念又想,咬牙扛过去就好。
季月枝坚持让她预约医生。她运气还算好,约上了第二天。两人如期而至,季月枝很平静,但是宋徴仪却难以平静。只是等叫号的几分钟里,咳嗽声就充满了整个等候区。坐在诊疗室里,宋徴仪回忆着提前起草并翻译好的句子,给医生说症状。听罢医生追问了一些问题,宋徴仪烦乱极了,一个词也听不明白。她盯着医生的喉咙,好像想报复一般地盯出一个洞。沉默了半晌,宋徴仪因为鼻子和眼睛泛酸的肿胀而回神,于是不得不张嘴,闷闷地咳了几声,让季月枝替她答。季月枝照了解的情况简单作答了一下。随后医生示意病人张嘴,用拭子在扁桃t附近翻搅了一下。然后b对,说了她们俩都听不懂的诊断结果,开用药单,送客。
流程大抵和国内是差不多的。只是取药得去药房。走在路上,宋徴仪简单翻看了用药单上的内容:五十六颗青霉素,一天四颗,连续吃两周。直到后来,过去了很久很久,久到宋徴仪能意识到那时自己是怎样一个值得被自己怜惜的小nv孩的时候,她才知道自己感染的链球菌到底是什么。俗名经常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美漂泊文学里出现,感染它的人总是客si他乡;病故的噩耗又总是延迟很久才能冷冰冰地传到亲友耳中。最巧合也最让人发笑的是,这些漂泊文学总是用旁观者口吻书写,一gu子“我们打听了他很久,两年之后,美国那边的船只写信来说,那位已经不在人世”的平淡。
这种病菌感染俗称猩红热。宋徴仪将链球菌同猩红热关联起来时,对着科普资料红了眼眶,却哑了声音,哭也哭不出,心微妙地堵着。
tbc